海南省华侨对外交流协会欢迎您
最新一期《家乡之声》。受访者供图
10月最新一期报纸,《家乡之声》首次把头版头条留给了自己:喜报!《家乡之声》小报入选“共和国印记”见证物。229期,25年,9000多个日夜,35万份报纸从海盐县澉浦镇寄出,“飞”向海内外侨胞手中。
说是报纸,《家乡之声》更像是家书,没有刊号,也没有标准的页面规格,说的都是澉浦“自家事儿”,以及充满乡土味的寓言漫画、民间传说、美文故事等,海内外侨胞都能投稿。作为浙北侨乡,澉浦目前登记在册的海外侨胞有800多人,分布在加拿大、挪威等25个国家和地区,澉浦镇侨(台)联也是嘉兴乡镇中最早成立的侨(台)联组织。
创办这份报纸的,是澉浦人赵荣华。1994年,赵荣华被推举为澉浦镇侨联主席,他一心想着能有载体可以定期向侨胞分享澉浦的大小事,但因人手不足一直未能如愿。1999年,澉浦镇侨联新增了人员,同为澉浦人的吴跃生担任专职副主席,赵荣华再次提出办报的想法,两人一拍即合。
赵荣华在审稿。受访者供图
因为不懂电脑,赵荣华和吴跃生只能手写改稿、审稿,再请来澉浦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作为外援帮助排版。2000年1月,第一期《家乡之声》正式出刊,共刊印800份。澉浦侨联工作人员随后根据侨胞的联系方式,将报纸一一寄出。
“就像家乡亲人寄来的书信,又惊又喜。”侨胞林建忠收到第一期报纸后,立马给赵荣华打去电话表达感谢。因工作需要,林建忠已在香港生活了近40年,《家乡之声》早已成为他的精神寄托。每次读完,林建忠都会将报纸塑封起来装订成册,至今已集齐完整的229期。
一期不落的,还有富玉琴。35年前,她和家人来到挪威创业,彼时交通不便,富玉琴与家乡的交集越来越少。“《家乡之声》不仅让我们在外的游子及时了解乡声乡情,也增添了归属感。”有时没收到报纸,富玉琴还会联系澉浦侨联再寄一份。
“侨胞们看得认真,我们更要用心去做。”赵荣华笑称《家乡之声》编辑部是个“草台班子”,虽不是科班出身,但对每篇稿子都很“较真”。
纸短情长,这份小报承载着无数殷殷牵挂。如今,《家乡之声》从原来的8K扩展成4K标准小报,版式从以文字为主的黑白版面变成图文并茂的彩板,刊发频率也从不定期固定为每月一期。历经25余年,《家乡之声》在记录城市变迁的同时,也踏着时代的节拍前行。
2015年,澉浦镇侨联开设“家乡之声”微信公众号和网站,并建立微信群,更加及时向海内外澉浦侨胞传递家乡故事。《家乡之声》的编辑工作,也渐渐从赵荣华、吴跃生等,传到了澉浦侨联的年轻人手中,合力搭建故乡与海外游子的沟通桥梁。
一份报纸,还激发了海外游子建设家乡的热情。新建学校、敬老院、重建地标建筑、修桥铺路……截至目前,澉浦籍侨胞已累计捐款捐物近1000万元。
“有没有过停刊的想法。”我们不禁好奇。
“没有。”赵荣华的回答干脆利落。
广告合作:18727866999 售后技术支持QQ:717468199
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凤翔东路168号河琴湾温泉别墅B3栋
海南省华侨对外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